今年秋季新學期,2022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全國中小學正式啟用。據(jù)了解,新版課程標準的育人目標更加明確,課程設置、學段銜接、課程內容結構等進一步優(yōu)化。聚焦核心素養(yǎng)、落實跨學科主題學習,將成為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的大方向,也將決定未來10年義務教育的發(fā)展方向。
近日,為幫助教育工作者準確理解新課標的新目標、新精神、新變化、新視野,剖析課程標準落地實踐的關鍵問題,探尋課程標準落地實踐的創(chuàng)新路徑。在「第八屆“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創(chuàng)新周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實踐探索研討會」上,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框架研制組組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郭華教授對如何正確全面地理解新課標落實新課程進行了全面詳盡的闡釋。
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框架研制組組長、國家教材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 郭華
如何理解國家課程方案?郭華在主題演講中表示,“落實新課標只是培育時代新人的一種手段,目的是繼續(xù)深化基礎教育教學改革,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成為國家需要的‘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三有’少年。”
郭華指出,這次課程修訂有三條最重要的變化,分別是聚焦核心素養(yǎng)、強調課程綜合、育人方式實踐化。各科課程都要為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做出本學科的貢獻。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以結果為導向,它是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沉淀表現(xiàn)出來的品格、能力、價值觀。落實核心素養(yǎng)要強調教育教學各環(huán)節(jié)的內在一致性和統(tǒng)一性。
“課程結構的綜合性也是本次新課標修訂的一大特點?!?/span>郭華表示,課程綜合性體現(xiàn)在三個層面:一是設置了多個綜合課程。比如科學、藝術、體育與健康、勞動、綜合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等都是綜合課程。二是設置了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課程之間的綜合和關聯(lián)。三是課程內容結構化。每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都有一個概覽性的示意圖或文字描述,對課程內容、內容關聯(lián)、學生如何學、課程結束后形成的觀念等,進行概括性的描述。
同時,郭華也強調,新課標在落地實施的過程中應避免兩種傾向:一種是另起爐灶,重搞一套;另一種是拒絕變化,不求進步。
最后,郭華建議教育工作者要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去落實新課標,把新課標作為今后工作的新起點,做出新的探索。
(以下內容根據(jù)郭華教授現(xiàn)場發(fā)言整理,有刪改)
今天和大家交流的題目是《落實新課程,推進基礎教育教學改革持續(xù)深化》。
為什么要提落實新課程?因為當前很多教育工作者并未深刻理解新課標的意義,認為落實新課標就是目的。事實上,落實新課標只是培育時代新人的一種手段,最終的目的是通過繼續(xù)深化基礎教育的教學改革,讓學生更健康、更快樂地成長。
堅持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建設學校課程體系
1、《新課標》的設計原則
課程方案提出的培養(yǎng)目標是培育“三有”少年,“三有”少年就是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如何能夠培養(yǎng)“三有”少年呢,這就需要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以培育“三有”少年為目標。
《新課標》遵循五條設計原則:
一是堅持全面發(fā)展,育人為本。
二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三是聚焦核心素養(yǎng),面向未來。
四是加強課程綜合,注重關聯(lián)。
五是變革育人方式,突出實踐。
新課程修訂中,變化主要集中在聚焦核心素養(yǎng)、加強課程綜合、變革育人方式上。
在聚焦核心素養(yǎng)方面。這是貫穿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的一條紅線,是新課標的靈魂。
在加強課程綜合方面。一是設置了多個綜合課程。比如科學、藝術、體育與健康、勞動、綜合實踐活動、道德與法治都是綜合課程;二是設置了跨學科主題學習。原則上各門課程用不少于10%的課時設計跨學科主題學習,強調了課程之間的綜合和關聯(lián);三是課程內容結構化。每個學科的課程標準都有一個概覽性的示意圖或文字描述,對課程內容、內容關聯(lián)、學生如何學、課程結束后形成什么樣的觀念等,都進行概括性的描述。
在變革育人方式方面。實踐類課程更加受到重視,像勞動單獨設了課程、綜合實踐活動提早到一年級、各科目要求跨學科主題學習等讓育人方式更加強調實踐。
與此同時,強調綜合性和實踐性一定是在關注課程基礎性的前提下。
2、堅持國家課程主體地位
近年來,很多學校搞課程整合,開設大量的校本課程,甚至取消語文、數(shù)學、道德與法治等科目,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必然不可行。我們鼓勵因地制宜,但發(fā)展校本課程的前提一定是要落實好國家課程。從本次義務教育的總課時比例上可以看出,國家課程至少占了82%以上,堅持國家課程主體地位的原則不能動搖。
領會新課標的新變化、新精神
1、《新課標》的新變化
一是強化了課程的育人導向。
二是優(yōu)化了課程內容結構。
三是研制了學業(yè)質量標準。
四是增強了指導性。
五是加強了學段銜接。
2、課程目標與素養(yǎng)表述
總目標是對義務教育階段結束時學生學習本課程應達到的學業(yè)成就的預設或期待,是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在課程中的轉化與落實。也就是說,我們在研制課程的時候,已經(jīng)描繪了一幅學生的形象,學生在學完這門課程后,應該是什么樣子,成為什么樣子,課程目標表述非常清楚。
另外,課程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維度也是保持一致的。比如說歷史課程要培養(yǎng)五個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歷史課程目標則相應表述為:初步學會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看待歷史;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初步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來了解和認識歷史;初步學會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對歷史的看法;形成對國家和中華民族的認同,具有國際視野,有理想、有擔當。
從歷史課程的目標可以看出,學生了解和認識歷史的渠道不是聽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聽八卦野史,而是有獨立思考能力,能夠依據(jù)可信的史料去了解和認識歷史。
3、正確理解“核心素養(yǎng)”
很多老師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高中階段曾經(jīng)用的是學科核心素養(yǎng),現(xiàn)在新課標沒有用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也沒有用課程核心素養(yǎng),直接用的是核心素養(yǎng)這一表述,為什么?
其原因就是通過多年研究發(fā)現(xiàn),不是哪個學科有素養(yǎng),也不是哪個課程有素養(yǎng),而是要通過科目、學科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轉變這一觀念很重要。
核心素養(yǎng)是學習這門課程后沉淀下來的,表現(xiàn)為學生結果態(tài)的東西,是品德、能力和價值觀。以語言學習為例,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這些技能的學習只是一個過程,結果是讓學生具備文化自信、語言應用能力、獨立思維能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4、課程內容結構化的意義
打開課程標準課程內容部分,首先映入眼簾的一定是起到概覽性作用的課程內容示意圖,或者一段文字。主要目的是傳達這門學科將學習什么內容,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學生應如何學,學完之后將形成什么樣的觀念……
比如說,在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可以看到有兩部分內容——認識全球和認識區(qū)域。如何認識呢?學生需要運用地理工具從事地理實踐活動,然后清晰地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的家園。
這樣一個變化是新課標中非常重要的突破。如果只給出內容要求(2011年和2001年版課標),而沒有教學提示,出現(xiàn)的問題就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唯分數(shù)”論。只要學生可以刷題拿高分,教師的教學任務就完成了,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在學習完一個知識點后并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認知。
5、內容結構是如何組織的?
課程內容示意圖不僅僅是讓內容結構化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進入到了內容里面。不同的學科用了不同的內容組織方式,有圍繞核心概念組織,有利用大觀念組織,也有任務群組織。
比如,在語文任務群中,需要在設計學習任務時,圍繞特定的學習主題,確定具有內在邏輯關聯(lián)。實際上是讓內容活起來,讓內容真正成為學生活動的對象和材料,而不旁觀者。對于教學來說,就要求以整體有序、多樣綜合的方式實現(xiàn)這種內容結構化。
同時,內容結構化對于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教學實施也提出了新要求。比如,在教研活動上,要堅持整體備課、分步實施,教學活動要因材施教,根據(jù)內容結構里的不同知識,依據(jù)重要性程度采用不同的方式來進行教學。
6、從“知識點”到“知識單元”到“學習單元”
知識點、知識單元、學習單元可以用磚、房子和家來比喻。如果僅僅學習知識點,就像一塊一塊的磚,雜亂無章堆放在一起,是無法調用的。這樣學習的知識叫惰性知識,無法融會貫通,無法應用到復雜問題解決上。
要想讓知識建立起關聯(lián),就需要把這些“磚”建成有結構的房子。結構中不同位置的磚重要性是不同的,需要我們建好承重墻,打通隔斷墻。當我們知道什么知識需要教,什么知識不需要教時,知識體系便可建立起來。對于老師來說,一定要設計好教學活動,讓學生建好自己的“房子”。
7、跨學科主題學習
跨學科主題學習是這次落實新課標的難點,但并不用過分擔心。因為在此之前一些學校都有相應的實踐,比如研究性學習、STEM、項目學習、問題解決、PBL(問題驅動教學法)等等,這些都和跨學科主題學習有關系。
對于學生來說,跨學科主題學習的價值是顯而易見的。首先跨學科主題學習的結果是不確定的。其次,跨學科主題學習給了學生另一種可能性,可以有一個平臺去展現(xiàn)自己,體會自我的價值和意義。
另外,跨學科主題學習將給教學方式帶來很大改變。這就需要老師們做好相應的教研活動,多做一些交流互動和借鑒學習。
作者丨郭華,本文系微信公號“中關村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創(chuàng)新中心(ID:zgc-mtb)”原創(chuàng)文章。